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> 正文

二十四节气“跃”上电线杆!江苏农林学子绘就乡村“节气长廊”——机电工程学院“寻乡绘意”实践团为龙山湖村增添文化风景线

来源:
机电工程学院
时间:

2025年6月28日至30日,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“寻乡绘意”暑期社会实践团,应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龙山湖村村委会邀请,在该村开展了一项独具特色的墙绘实践活动。在为期三天的酷暑中,由1名指导老师和7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克服困难,在长达2.5公里的乡村道路单侧24根电线杆上,成功绘制了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系列墙绘,为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。

一、紧扣主题,筛选节气图样

活动前期,实践团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,广泛搜集、筛选了契合主题且具有美感的图样素材。他们结合龙山湖村的地域风貌和此时节(麦收已毕,水稻新秧初立)的田园特点,对选定的图样进行了适应性调整,确保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能够融入乡村环境,生动传达节气的文化内涵。

二、迎战酷暑,汗水浇筑艺术印记

六月底的句容,骄阳似火,热浪袭人。实践团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极端高温。师生们需长时间在毫无遮蔽的乡间道路上仰头作画。电线杆表面在烈日炙烤下温度极高,作业环境异常艰苦。汗水浸透衣衫,在队员们的T恤上凝结成盐霜;颜料在高温下干得极快,需要反复涂抹;手指缝里也常嵌满难以洗去的色彩。然而,这支团队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力,坚守岗位,一笔一划认真描绘。作画高度主要在离地面约1米至2米的范围,大部分情况下队员们借助凳子即可完成。对于少数地面不平或有沟坎的电线杆,村委会及时提供了有力支持,搬来木板搭建了稳固安全的作画平台。

三、因地制宜,巧手绘就立体画卷

电线杆作为圆柱形载体,且表面粗糙,对绘画技巧提出了特殊要求。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队员们迅速调整技法,克服了在立体曲面上创作的挑战。他们根据电线杆的形状特点,对选定的图样进行了构图上的优化处理,使其在有限空间里生动展现。师生分工明确,协作高效:老师负责整体把握和关键指导,学生们则分组进行调色、描线、填充、精修等具体工作。

四、乡情暖意,艺术连接你我

队员们的创作过程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。好奇的孩子们围绕在旁,兴奋地询问画作内容;淳朴的村民被师生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,自发地送来清凉解暑的西瓜和茶水。这份来自乡亲的关怀,犹如炎夏中的清风,极大地鼓舞了团队的士气,也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艺术服务乡村的温度和价值。

五、硕果呈现,千米乡路焕新彩

经过三天的不懈努力,“寻乡绘意”实践团最终圆满完成了 在24根电线杆上绘制二十四节气主题墙绘 的创作任务。这条2.5公里长的乡村道路单侧,如今形成了一条独特的“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”。微风轻拂,电杆上一幅幅描绘着不同节气特色的图画,与道路旁新插的翠绿秧苗、古朴的村舍相映成趣。原本单调的电线杆披上了绚烂的文化“新衣”,瞬间点亮了乡村环境,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“新景观”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这些画作美化了村庄,也让他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尤为可贵的是,这支8人小团队在短短三天内高效协作,人均完成了3根电线杆的高强度绘制任务,其专注力与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。

六、实践育人,青春赋能乡村振兴

对于“寻乡绘意”实践团的师生而言,此次龙山湖之行是一次宝贵的实践历练。他们不仅在专业实践中提升了动手能力、协作能力和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韧性,更将艺术之美带到了乡村。队员们深刻体会到,运用所学服务乡村建设,贡献一份青春力量,是很有意义的经历。这次成功的实践,生动展现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服务社会、奉献基层的责任担当。